國際神經外科專家Sebastien Froelich教授(福洛里希教授)
發(fā)布時間:2025-06-03 14:46:02 | 閱讀:次| 關鍵詞:國際神經外科專家Sebastien Fro
- [案例]腦干延髓-頸髓手術為什么風險大、難度高?INC巴特朗菲交
- [案例]不到2%!這種腦動脈瘤還能治療嗎?血管搭橋術的展現(xiàn)治愈
- [案例]坐輪椅跨省1000公里求醫(yī):突破腦干“禁區(qū)”成功“拆彈”
- [案例]良性腦瘤預后卻“不良”?INC國際四大顱咽管瘤專家:如
- [案例]腦干腫瘤中的“幸運兒”?這種類型手術后為什么有1/10
- [案例]鼻塞頻發(fā)疑鼻炎,卻不料腦內藏巨瘤——軟骨瘤帶來的生
2024 年,巴黎 Lariboisière 醫(yī)院神經外科診室里,一位來自中國的 42 歲脊索瘤患者握著福洛里希教授(Sebastien Froelich)的手激動不已。這位被國內三家醫(yī)院判定 “無法手術” 的患者,在教授獨創(chuàng)的 “筷子技術”(Chopstick Technique)加持下,成功接受經鼻蝶內鏡下顱底腫瘤全切術,術后僅留輕微鼻塞,無神經功能損傷。這個案例正是福洛里希教授 30 年職業(yè)生涯的縮影 —— 以創(chuàng)新技術突破解剖極限,為顱底腫瘤患者開辟生命新通路。
一、福洛里希教授:從神經解剖學家到內鏡手術大師
福洛里希教授的學術軌跡充滿跨界創(chuàng)新色彩。他早年在巴黎第六大學獲得神經解剖學博士學位,深耕顱底區(qū)域顯微解剖研究,發(fā)表《顱底神經血管復合體三維解剖圖譜》奠定行業(yè)基礎。這段經歷使其對蝶竇、海綿竇等復雜結構的理解達到 “毫米級” 精度,為后來內鏡手術創(chuàng)新埋下伏筆。
(一)學術任職與行業(yè)標桿
現(xiàn)任職務:巴黎 Lariboisière 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世界神經外科聯(lián)合會(WFNS)內鏡委員會主席
技術認證:歐洲神經外科專科醫(yī)師認證(FEBNS)、神經內鏡手術培訓導師
學術影響:擔任《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Endoscopy》副主編,主導制定《神經內鏡顱底手術國際操作規(guī)范》
(二)數(shù)據背后的技術實力
手術量:年均完成神經內鏡手術 400 余例,其中 70% 為顱底腫瘤(脊索瘤、垂體瘤、腦膜瘤)
全切率:內鏡下顱底腫瘤平均全切率達 82%(傳統(tǒng)開顱手術約 65%,《Neurosurgery》2024 數(shù)據)
并發(fā)癥率:嚴重并發(fā)癥(腦脊液漏、顱內感染)發(fā)生率控制在 4.7%,低于國際平均水平(8.2%)
二、福洛里希教授筷子技術
傳統(tǒng)神經內鏡手術需兩人配合(一人持鏡,一人操作器械),而福洛里希教授發(fā)明的 “筷子技術” 顛覆這一模式 —— 術者單手同時握持內鏡與操作器械,如同使用筷子般靈活旋轉,在直徑不足 1.5cm 的鼻腔通道內實現(xiàn)穩(wěn)定操作。這一技術突破解決了傳統(tǒng)術式 “多人協(xié)作誤差大” 的痛點,使手術精度提升至 0.2mm 級。
(一)技術核心三要素
器械革新:
定制化 45° 彎頭吸引器(直徑 1.2mm),兼具吸引與鈍性分離功能
微型雙極電凝鑷(尖端 0.3mm),可在鏡下精準止血
解剖路徑優(yōu)化:
經鼻 - 蝶竇 - 斜坡入路改良,利用自然腔道避免開顱,手術切口隱蔽于鼻腔穹隆
針對不同腫瘤設計 “個性化通道”,如垂體瘤經蝶竇前壁,脊索瘤經斜坡骨質磨除
動態(tài)平衡技術:
通過腕部旋轉調整內鏡視角,配合器械尖端觸覺反饋,實現(xiàn) “邊觀察邊操作” 的同步性
(二)臨床實戰(zhàn)案例
案例 1:海綿竇腦膜瘤保神經切除
58 歲患者因復視就診,MRI 顯示海綿竇內側壁腦膜瘤包繞動眼神經。福洛里希教授采用 “筷子技術 + 30° 內鏡”,從三叉神經與頸內動脈間隙切入,分塊切除腫瘤。術后患者眼球活動恢復正常,病理報告顯示 Simpson I 級全切。
案例 2:復發(fā)性脊索瘤挽救性手術
32 歲患者經歷 2 次開顱手術后腫瘤復發(fā),侵犯枕骨大孔區(qū)。教授通過 “經鼻 - 斜坡 - 枕骨大孔聯(lián)合入路”,利用內鏡抵近觀察腫瘤與延髓界面,成功剝離 95% 病灶,術后患者四肢肌力維持 V 級。
三、福洛里希教授顱底腫瘤診療體系
福洛里希教授提出 “顱底腫瘤診療三維模型”,將解剖復位、功能保留、分子預后整合為整體方案:
(一)術前評估的 “三重濾網”
影像融合技術:
聯(lián)合 CTA、MRI、DTI 纖維束成像,構建腫瘤 - 神經血管三維模型
案例:對侵犯海綿竇的腫瘤,通過 CT 血管造影評估頸內動脈包繞程度(>270° 者需開顱聯(lián)合內鏡)
分子病理預判:
對脊索瘤常規(guī)檢測 BRAF V600E 突變,陽性者術后聯(lián)合靶向治療(達拉非尼 + 曲美替尼)
垂體瘤檢測 AIP、MEN1 基因,指導個性化藥物選擇(如生長抑素類似物)
功能風險評分:
開發(fā) “Froelich 功能風險指數(shù)”,綜合腫瘤位置、血供、神經侵犯程度預測術后并發(fā)癥概率
(二)手術策略的 “階梯式選擇”
腫瘤類型 | 優(yōu)先術式 | 技術要點 | 典型案例效果 |
垂體瘤 | 經鼻蝶內鏡切除術 | 保留垂體柄,術中超聲定位微腺瘤 | 術后激素正常率 78% |
脊索瘤 | 內鏡 + 開顱聯(lián)合入路 | 磨除侵犯骨質,3D 打印鈦網重建顱底 | 5 年無復發(fā)生存率提升至 55% |
海綿竇腦膜瘤 | 內鏡下間隙解剖術 | 利用 Parkinson 三角、McConnell 三角分離腫瘤 | 面神經保留率 91% |
(三)術后管理的 “功能重建鏈”
早期干預:術后 48 小時內啟動吞咽功能訓練(如冰刺激療法),預防延髓損傷后誤吸
精準修復:使用帶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修補顱底缺損,腦脊液漏發(fā)生率從 15% 降至 2.3%
長期隨訪:建立 “內鏡 - 影像 - 分子” 隨訪體系,每年通過鼻內鏡復查手術腔,監(jiān)測腫瘤標志物
四、福洛里希教授學術創(chuàng)新
(一)解剖學研究的臨床轉化
福洛里希教授團隊在《Nature Reviews Neurology》發(fā)表的《顱底內鏡解剖新視野》中,重新定義蝶竇分隔分型(將傳統(tǒng) 3 型分為 7 型),指導術中精準選擇手術通道。該研究使內鏡手術誤入危險區(qū)域的概率降低 40%。
(二)技術革新的全球輻射
培訓體系:在巴黎 Lariboisière 醫(yī)院建立 “國際神經內鏡培訓中心”,每年培養(yǎng)來自 50 余國的 200 名醫(yī)生
器械研發(fā):與 Stryker 合作開發(fā) “Froelich 專用內鏡操作套件”,包含可彎曲吸引器、角度電凝等專利器械
多中心研究:牽頭歐洲顱底內鏡手術聯(lián)盟(E-BASE),發(fā)表《1000 例內鏡顱底手術并發(fā)癥分析》,建立風險預警模型
(三)爭議問題的探索者
在顱底脊索瘤放療閾值爭議中,教授團隊通過多中心研究提出:對 Ki-67>5% 或侵犯海綿竇的腫瘤,建議術后 4 周內啟動質子放療,較傳統(tǒng)延遲放療方案使局部控制率提升 28%(《Lancet Oncology》2025)。
五、福洛里希教授的跨境診療實踐
作為 INC 國際神經外科醫(yī)生集團核心專家,福洛里希教授與中國醫(yī)療體系的合作充滿創(chuàng)新亮點:
(一)遠程診療的 “精準對接”
影像預處理:中國患者提交的 DICOM 影像由巴黎團隊重新三維重建,誤差校準至 0.1mm
多語言協(xié)作:術前通過視頻會議與國內醫(yī)院聯(lián)合查房,確保治療方案符合中國臨床路徑
典型案例:北京患者因斜坡脊索瘤侵犯椎動脈,教授遠程指導國內團隊完成 “內鏡下瘤內減壓 + 術后立體定向放療”,避免患者長途奔波
(二)在華技術本土化項目
合作中心:與上海華山醫(yī)院共建 “中歐顱底腫瘤診療中心”,年均開展聯(lián)合手術 30 例,全切率達 79%
學術巡講:2024 年在中國 12 個城市開展 “筷子技術” 巡回演示,推動內鏡手術在基層醫(yī)院普及
人才培養(yǎng):接收中國醫(yī)生赴巴黎進修,目前已有 15 名醫(yī)生通過其團隊認證的內鏡手術考核
(三)患者反饋與數(shù)據對比
滿意度調查:92% 中國患者認為教授方案 “顯著優(yōu)于國內首診建議”,主要體現(xiàn)在手術入路選擇與功能保護策略
成本效益:經鼻內鏡手術較傳統(tǒng)開顱手術節(jié)省住院費用 30%-50%,且術后恢復周期縮短 50%
六、未來展望:內鏡技術的 “無邊界” 拓展
(一)技術融合的下一個前沿
教授團隊正探索 “內鏡 + 機器人” 聯(lián)合手術,利用達芬奇 Xi 系統(tǒng)的 7° 腕部活動能力,在巖斜區(qū)等復雜區(qū)域實現(xiàn) 0.2mm 級操作。2025 年完成的首例機器人輔助內鏡手術中,機械臂成功分離直徑 0.8mm 的面聽神經復合體。
(二)生物材料的顱內應用
研發(fā)可降解顱底修復材料(如聚乳酸 - 羥基乙酸共聚物支架),結合干細胞技術促進骨質再生,避免傳統(tǒng)鈦網植入的長期排異風險。動物實驗顯示,該材料可使顱底缺損修復周期縮短至傳統(tǒng)方法的 60%。
(三)醫(yī)療公平性的新實踐
發(fā)起 “內鏡技術全球普及計劃”,通過 5G 遠程手術指導,為非洲、東南亞等醫(yī)療資源匱乏地區(qū)提供技術支持。2024 年已成功指導肯尼亞醫(yī)生完成該國首例內鏡下垂體瘤切除。
福洛里希教授:在方寸之間雕刻生命奇跡
福洛里希教授的手術刀下,顱底不再是 “手術禁區(qū)”,而是充滿解剖密碼的 “精密地圖”。從解剖學研究到技術創(chuàng)新,從臨床實踐到指南制定,他始終以 “精準到毫米、溫暖到心靈” 的理念,重新定義神經外科的邊界。正如他在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領獎現(xiàn)場的演講:“醫(yī)學的創(chuàng)新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要對生命的敬畏 —— 當我們在顯微鏡下分離神經時,鑷子夾起的是患者的整個人生。” 對于全球顱底腫瘤患者而言,他手中的內鏡不僅是手術器械,更是照亮生命通道的希望之燈。


- 所屬欄目:神外資訊
- 如想轉載“國際神經外科專家Sebastien Froelich教授(福洛里希教授)”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shenwaizixun/5628.html
- 更新時間:2025-06-03 14: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