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福洛里希教授11月神外沙龍精彩回顧:顱底與顱頸交界區(qū)脊索瘤手術的發(fā)展趨勢
發(fā)布時間:2024-11-07 10:45:29 | 閱讀:次| 關鍵詞:顱底與顱頸交界區(qū)脊索瘤手術的發(fā)展趨勢
- [案例]生長迅速、切不干凈、總是復發(fā),INC國際大咖一次手術全
- [案例]INC國際巴教授——10月天壇醫(yī)院交流手術!
- [案例]腦干延髓-頸髓手術為什么風險大、難度高?INC巴特朗菲交
- [案例]5歲女孩腦干延髓較大腫瘤國內手術成功案例
- [案例]毫厘級“生命博弈”,INC巴教授又完成1臺腦干延髓示范手
- [案例]斜坡脊索瘤是絕癥嗎?年輕女孩少見惡性腦瘤,INC國際教
醫(yī)學無國界、交流共提升,INC 2024國際神外大咖來華學術交流項目持續(xù)進行中。2024年11月2日,INC國際神經外科醫(yī)生集團旗下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WANG)成員、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顱底手術委員會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塞巴斯蒂安·福洛里希教授,福教授)神外學術沙龍在上海舉行。
作為國際顱底手術大咖,福教授不僅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還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積極參與并推動了多本顱底手術相關領域的專著編寫工作,這些專著涵蓋了顱底解剖、手術技巧、臨床病例分析等多個方面,為神經外科醫(yī)生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Contemporary Skull Base Surgery: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Functional Preservation
Skull Base Surgery: Strategies
Surgery of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因在顱底腫瘤手術和神經內鏡手術領域的杰出貢獻,福教授被50多所醫(yī)學院校聘請為課程負責人和講師。近年來,他在海內外舉辦了各類專題講座,涉及海綿竇解剖學、神經內鏡治療脊索瘤、顱頸交界區(qū)手術技術等主題,供醫(yī)學學者共同研究學習。在國內醫(yī)學界,福教授享有良好的聲譽,他此前來華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均受到了廣泛關注。
INC一直致力于中外神經外科學術與技術的交流、合作,以實現神外學術技術共同進步為目標。此次學術沙龍由福教授主講,與國內多所知名醫(yī)院的數十位神經外科主任或副主任醫(yī)生共聚INC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和交流。在本期沙龍中,福教授以《Trends for the Surgery of Skull Base and CVJ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CVJ) Chordomas》為題(顱底與顱頸交界區(qū)脊索瘤手術的發(fā)展趨勢),分享了來自法國巴黎Lariboisière大學醫(yī)院的經驗。
福教授及其團隊擁有著國際上較大的脊索瘤患者群,他們專注于研究脊索瘤及其他顱底復雜腫瘤已有20余年,至今成功處理了近300例脊索瘤案例,其中超過80%屬于治療難度較高的顱底和顱頸交界處脊索瘤。
大多數患者在接受福教授團隊的治療前,在其他醫(yī)院接受過手術,這些復發(fā)性的脊索瘤治療起來更為棘手。但是,經過福教授手術的患者大多數患者得到順利全切,且術后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
在沙龍開始時,福教授展示了一組關于脊索瘤的數據,其發(fā)病率僅為千萬分之八。而后,他就脊索瘤完全切除的難度展開探討,分析出主要原因是脊索瘤的侵襲(extension)。脊索瘤可能會侵襲至骨質內部(into the bone),也可能在硬膜的兩層中間(between the layers of the dura-mater),或者沿著靜脈通道(along venous channel),尤其是巴特森靜脈叢(Batson plexus),以及向軟組織的結締組織層之間(between the connnective tissue layers of the soft tissue)進行侵襲。尤其棘手的是,脊索瘤可能超出MRI/CT可見范圍(Extension beyond the visible MRI/CT limits),這使得手術前評估和手術過程中定位腫瘤變得困難。因此,手術醫(y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手術經驗,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方案,以盡可能完成腫瘤的完全切除。
注:巴特森靜脈叢是一組位于顱底和脊柱區(qū)域的靜脈血管,它們可能成為腫瘤生長的途徑。
而后,福教授結合他發(fā)表的三篇論文與部分實際案例,對脊索瘤手術的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展示了他在脊索瘤治療領域的深厚造詣和豐富經驗。
1. 斜坡和顱頸交界處脊索瘤的管理策略:29年經驗
福教授回顧了在過去29年間對斜坡和顱頸交界處脊索瘤的治療經驗。他詳細介紹了脊索瘤的特點、診斷方法、治療策略以及手術技巧。他強調了多學科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個體化治療方案在脊索瘤治療中的關鍵作用。
發(fā)表于《Journal of Neurosurgery》(神經外科雜志)上的論文《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clival and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chordomas: a 29-year experience》
2. 內鏡經鼻入路手術中的“筷子技術”——提高手術效率,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
“筷子技術”:內鏡經鼻入路的手術方法。通過模擬操縱筷子的方式以操控手術器械,提高了手術的精確性和效率,同時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提高患者的術后恢復速度。
福教授演示“筷子技術”
發(fā)表于《World Neurosurgery》(《世界神經外科學》)上的論文《The Chopsticks Technique for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Improving Surgical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 Surgical Footprint》
3. 蝶骨嘴黏膜:顱底斜坡病變經鼻內鏡手術入路“開關”之門
福教授提出,蝶骨嘴黏膜可以作為手術入路的“開關”,通過控制黏膜的開放和關閉,實現手術入路的靈活調整。這種技術有助于減少手術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發(fā)表于《Operative Neurosurgery》(臨床神經外科)上的論文《The Rostral Mucosa: The Door to Open and Close for Targete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s to the Clivus》
在茶歇環(huán)節(jié),中外專家們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共同探討了神經外科領域的難題。
沙龍后,與會的國內神經外科專家紛紛表示,福教授的研究成果為神經外科醫(yī)生在處理類似病例時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同時也啟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脊索瘤治療的新思路和方法。
福教授為每位來參加學術交流的專家都頒發(fā)了證書,并與他們合影留念。
“我認為,對于脊索瘤的治療,重點在于患者需要接受一個由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yī)生為主導的團隊治療。在法國,我們的(脊索瘤)研究所和科室是多數脊索瘤患者的選擇,同時我們也接收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患者,因此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病例,這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每當面對一個特定的患者,我們能夠迅速理解并熟悉他們的狀況,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得益于我們對這種疾病的深刻認識,我認為我們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機會和更佳的治療方案。”——福教授

- 所屬欄目:神外資訊
- 如想轉載“INC福洛里希教授11月神外沙龍精彩回顧:顱底與顱頸交界區(qū)脊索瘤手術的發(fā)展趨勢”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shenwaizixun/4577.html
- 更新時間:2024-11-07 1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