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干海綿狀血管畸形術前評估及適應癥
發(fā)布時間:2021-11-04 14:54:54 | 閱讀:次| 關鍵詞:
- [案例]【國際兒童腦瘤大咖Rutka】盤點兒童顱底各大病變系列四:
- [案例]兒童腦內(nèi)潛藏的這個“怪獸”,“臥薪嘗膽”只為致命一
- [案例]從偏癱、面癱恐懼中走出——香港腦干海綿狀血管瘤患者
- [案例]INC國際顱底大咖福教授聯(lián)合EANS綜述:嗅溝腦膜瘤手術開顱
- [案例]較大腦干海綿狀血管瘤全切術后兩年沒有復發(fā),“運動達
- [案例]12年腦干腫瘤終得國際腦瘤專家手術切除
腦干海綿狀血管畸形(brainstem cavernousmalformation)又稱腦干海綿狀血管(brainstencavernous angioma),病變好發(fā)于腦橋,約占40%。腦干海綿狀血管畸形年出血率為5.0%,再出血率為69.0%。由于腦干布滿重要的神經(jīng)核團及傳導東,因此腦干海綿狀血管畸形出血后手術與否以及手術的時機選擇均應仔細斟酌,權衡利弊,一方面要看病人術前的一般狀態(tài)及病變的解剖部位,另一方面要評估手術的風險以及術后可能會增加的功能障礙。
目前海綿狀血管畸形伴有出血的手術指征包括:
- 1、病變靠近腦干表面或為外生型;
- 2、病變再出血并引起神經(jīng)功能障礙漸進性加重;
- 3、病變內(nèi)部出血伴有占位效應。
腦干海綿狀血管畸形手術時機的選擇存在較大爭議,以往主張應盡早手術,理由如下:
- 1、血腫本身可提供潛在的手術路徑;
- 2、清除血腫與病灶可及時解除對腦干的壓迫,好轉(zhuǎn)癥狀
- 3、血腫機化、纖維化會使病灶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并誘發(fā)周圍異常引流靜脈形成,增加手術難度和術后再出血概率。
目前更多學者傾向于如果病人一般情況允許,在出血的亞急性期(出血后4-6周)手術為較佳時機。理由是:
- 1、急性期腦干水腫明顯,術中止血相對困難,手術引起的副損傷重,而且術后易發(fā)生再出血;
- 2、一部分病人通過急性期的保守治療后病灶會自動縮小,病人的臨床癥狀會明顯好轉(zhuǎn),可以考慮進行繼續(xù)保守,暫緩或避免了手術。
手術結果不僅取決于患者的臨床和形態(tài)學特征,還取決于術者的經(jīng)驗。由于后者無法定量,關于手術適應證的爭議在今后還會持續(xù)。但一般認為,進行性神經(jīng)功能缺失、海綿狀血管瘤內(nèi)或外出血且具有占位效應、接近腦干表面的海綿狀血管瘤血腫與軟膜表面之間的腦組織小于2 mm時應手術治療。由于某一原因進行MRI檢查偶爾發(fā)現(xiàn)的BCM并不是手術治療的指征,至少不需立即手術;無癥狀患者或部位深在且位于重要功能區(qū)的海綿狀血管瘤均不是手術治療的指征。至于手術時機,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出血后4~6w進行手術,此時患者一般條件穩(wěn)定、血腫軟化、液化或機化、膠質(zhì)反應小。急性出血且量較大,病人癥狀重,有危及生命可能的需急診手術。

- 所屬欄目:腦血管瘤
- 如想轉(zhuǎn)載“腦干海綿狀血管畸形術前評估及適應癥”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wǎng)址:http://www.zb7199.com/naoxueguanliu/1248.html
- 更新時間:2021-11-25 14: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