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面肌痙攣溯源:蛛網膜壓迫神經之謎
發(fā)布時間:2025-06-14 10:52:23 | 閱讀:次| 關鍵詞:9年面肌痙攣溯源:蛛網膜壓迫神經之謎
- [案例]盡全切+保功能「雙保險」顱咽管瘤手術才能安全下車!巴
- [案例]6歲兒童尿崩癥和垂體柄增粗應該如何治療?
- [案例]腦瘤患者及家屬疾病知識學習:無醫(yī)學背景如何科學認知
- [案例]功能性垂體瘤—泌乳素瘤可以不手術嗎?INC國際大咖施羅
- [案例]9歲男孩罹患“較大視神經膠質瘤“,失明危機下,INC巴教
- [案例]9歲顳葉膠質瘤德國手術案例
面肌痙攣的常見病因與罕見案例
面肌痙攣的常見病因多為血管對面神經的壓迫。多數情況下,痙攣由動脈壓迫面神經根出腦干區(qū)所致,靜脈壓迫較為少見。其他致病因素包括橋小腦角占位性病變或腦干病變,如膠質瘤、脫髓鞘疾病或腦干梗死。
但臨床中存在罕見病例:24 歲女孩妮娜遭受 9 年面肌痙攣困擾,影像學檢查未發(fā)現典型血管壓迫。經神經內鏡探查證實,其病因竟是蛛網膜皺褶在面神經根出腦干區(qū)形成壓迫。她如何通過手術徹底擺脫痙攣?
病例解析:蛛網膜壓迫引發(fā)的頑固性面肌痙攣
妮娜的偏側面肌痙攣已持續(xù)九年,這在她的年齡段實屬罕見。她表現出典型的單側面肌痙攣癥狀,磁共振成像(MRI)采用穩(wěn)態(tài)構建干擾序列檢查未發(fā)現血管壓迫跡象。
因癥狀典型,醫(yī)療團隊決定進行面神經根出腦干區(qū)手術探查。開顱暴露面神經后,內鏡檢查顯示前庭耳蝸神經和面神經無明顯血管壓迫。
術中發(fā)現一支小的前下小腦動脈(AICA)分支靠近面神經,遂用特氟隆墊片墊起。
但側方擴散反應(LSR)未改變,提示血管并非真正壓迫源。
使用 45° 內鏡進一步仔細檢查,發(fā)現一處異常的蛛網膜皺褶壓迫神經。
隨后,施羅德教授用鉤子將該皺褶牽起,再以微型剪刀或鉆石刀將其剪斷。神經即刻獲得充分松解,同時 LSR 完全消失。術后妮娜面肌痙攣徹底緩解,無神經功能缺損。2.5 年隨訪顯示,她未再出現痙攣發(fā)作,恢復良好。
臨床啟示與技術價值
該案例證實:即使 MRI 未顯示面肌痙攣病因,仍應考慮手術探查,需警惕蛛網膜皺褶壓迫面神經的可能。神經內鏡在此類手術中具有關鍵價值 —— 腦微血管減壓術發(fā)明者 Peter Jannetta 曾指出,橋小腦角深處的壓迫點可能被常規(guī)探查遺漏,而內鏡可提供更清晰的深部視野。
面肌痙攣的醫(yī)學知識科普
癥狀特征:
發(fā)病初期表現為一側眼輪匝肌陣發(fā)性痙攣,逐漸蔓延至同側其他面肌(嘴角肌肉痙攣最明顯),嚴重時可累及頸闊肌,額肌較少受累。痙攣持續(xù)時間從數秒至數分鐘不等,疲倦、精神緊張或自主運動時加劇,無法自主控制,入睡后多緩解。少數患者伴隨面部疼痛、頭痛或耳鳴。
側方擴散反應(LSR)監(jiān)測意義:
刺激面肌痙攣患者面神經分支時,可在其他分支支配肌肉記錄到肌電反應(LSR),而正常人或健側無此反應。LSR 常用于術中判斷責任血管,輔助術前診斷及顯微血管減壓術的術中監(jiān)測。
治療手段對比:
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且可能引發(fā)不良反應;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是初期治療選擇,但療效隨時間遞減,需增加劑量并可能伴隨面部麻木等副作用;
腦微血管減壓手術是唯一確認有效的根治性治療方式。
國際神外專家技術背景
Henry W. S. Schroeder 教授擔任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國際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校友)神經外科教授及主席。他同時是德國神經外科協(xié)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大會、美國神經外科協(xié)會成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垂體瘤、腦膜瘤及其他顱內腫瘤的治療,尤其擅長神經內鏡手術、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顯微顱底手術。其學術任職包括:
前國際神經內鏡聯合會主席(2019-2023);
前世界神經外科學會聯合會(WFNS)內鏡委員會主席(2014-2017);
德國內鏡神經外科和神經導航學會會員兼秘書;
德國顱底外科學會科學委員會成員(2009)。

- 所屬欄目:神外資訊
- 如想轉載“9年面肌痙攣溯源:蛛網膜壓迫神經之謎”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shenwaizixun/5732.html
- 更新時間:2025-06-14 1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