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花甲教師較大大腦鐮旁腦膜瘤,手術難度大嗎?有機會治愈嗎?
發(fā)布時間:2022-08-04 17:11:27 | 閱讀:次| 關鍵詞:大腦鐮旁腦膜瘤手術難度大嗎
- [案例]脊髓腫瘤手術中的癱瘓風險評估與較佳手術時機的選擇
- [案例]脊髓海綿狀血管瘤2次出血年輕女孩輪椅為伴,遠程咨詢巴
- [案例]丘腦海綿狀血管瘤可以手術嗎?INC巴教授丘腦海綿狀血管
- [案例]“真的有幸了解到巴教授!”疑難膠質瘤女孩成功示范手
- [案例]【治療指南】INC國際福洛里希、Schroeder教授參與歐洲前床
- [案例]下丘腦錯構瘤致性早熟、“癡笑性”癲癇,這種“黑科技
腦膜瘤是成人中較常見的原發(fā)性顱內腫瘤,大腦鐮旁腦膜瘤是一種常見的腦膜瘤,位于大腦縱裂,起源于大腦鐮,在全部腦膜瘤中發(fā)病率三高,約占11%-14%的死亡率,僅次于大腦凸面腦膜瘤和矢狀竇旁腦膜瘤(矢狀竇旁腦膜瘤一詞適用于涉及矢狀竇和相鄰凸面硬腦膜和鐮的腫瘤,僅累及竇的側壁或腫瘤可生長至部分或完全閉塞竇)。一鐮旁腦膜瘤通常深埋在腦實質中,這使得手術視野不能充分暴露,再加上中央溝靜脈位置的影響,導致手術困難。預后可能不同:腫瘤分級,根據(jù)Simpson標準進行的手術類型,分子改變和/或遺傳綜合征的存在。治療方案包括手術切除、單次和多次放射外科手術(RS)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T)。
大腦鐮旁腦膜瘤早期往往沒有典型癥狀,確診時腫瘤體積通常相當大。較大限度地切除腫瘤,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腫瘤復發(fā)率,一直是神經外科醫(yī)生追求的目標。隨著現(xiàn)代檢查技術的進步和神經外科顯微鏡的發(fā)展,鐮旁腦膜瘤手術治療的順利性和合適性得到了提高。
INC國際神經外科大腦鐮旁腦膜瘤患者成功案例
六十多歲的退休教師王女士因頭痛、癲癇、肢體無力等癥狀就醫(yī)檢查,核磁提示“左側額部大腦鐮旁腦膜瘤”,由于腫瘤靠近大靜脈竇和運動功能區(qū),手術難以全切,易復發(fā),且術后致癱風險很大(60-全切不等),于是在國內醫(yī)生建議下選擇進行保守治療。然而保守治療并沒有控制住越演越烈的病情,想要治好腦腫瘤,根本的方法還是要找到有能力的主刀醫(yī)生順利全切腦內的腦膜瘤,多方查詢后,王女士一家找到INC國際神經外科,希望能夠得到腦腫瘤專家的治療,根據(jù)王女士的病情,INC較終了德國巴特朗菲教授,作為,教授對此類復雜腦腫瘤擅長。
在與巴教授遠程咨詢后,教授給出的治療建議是:要想達到術后不復發(fā)、無手術并發(fā)癥、長期生存等效果,前提還是要對腫瘤進行較大水平的全切。被腫瘤浸潤的硬腦膜可以完全切除并用患者自體組織代替,而且可以保留中央前回,復發(fā)的可能性低于5%。
王女士得到咨詢意見后,毅然選擇遠赴德國,在德國漢諾威INI國際神經學研究所接受巴教授的手術治療。
術前影像資料:左側大腦鐮旁較大腦膜瘤,鈣化和瘤周壓迫、水腫效應明顯。
手術過程:左側額葉到額頂葉旁矢狀面的成骨性環(huán)鋸術和顯微外科腦膜瘤切除術;自體骨膜移植的硬腦膜成形術。
術后影像資料:腫瘤肉眼下全切,可見局部組織缺陷,水腫效應存在,被壓迫正常腦組織緩慢復位。
王女士的手術情況成功,腫瘤全切、矢狀竇成功重建、運動功能區(qū)無損傷,預后無并發(fā)癥、沒有復發(fā)。術后二天下午,王女士就能在德國INI醫(yī)院護理人員的攙扶下進行走路康復訓練。術后沒有打抗生素,而且術后幾天就可以獨自走路,無需陪同。術后一周多已經恢復得和正常人一樣,精神狀態(tài)很好,可以在醫(yī)院內自由散步,還和醫(yī)院其他來自中國的病人一起交流病情。
在巴教授來華做學術交流期間,王女士還特意贈送INC巴特朗菲教授自己的書法作品和感謝信,表示誠摯的感謝和祝福。
INC國際神經外科提示:腦膜瘤治療的預后情況、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恢復時間與腫瘤位置、生長特點、術者的技術經驗等息息相關,對于解剖位置比較復雜的腦膜瘤,例如枕骨大孔區(qū)、斜坡位置深,風險高,手術可操作空間狹窄,容易切除不干凈,損傷神經及腦干,引起癱瘓等后遺癥。因此,建議患者尋找有成功手術經驗的醫(yī)生做腫瘤切除手術,爭取更好的預后效果。

- 所屬欄目:腦膜瘤
- 如想轉載“年過花甲教師較大大腦鐮旁腦膜瘤,手術難度大嗎?有機會治愈嗎?”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wǎng)址:http://www.zb7199.com/naomoliu/1972.html
- 更新時間:2022-08-04 17: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