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膠質瘤嚴重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發(fā)布時間:2025-05-30 13:14:01 | 閱讀:次| 關鍵詞:兒童腦膠質瘤嚴重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發(fā)布時間:2025-05-30 13:14:01 | 閱讀:次| 關鍵詞:兒童腦膠質瘤嚴重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兒童醫(yī)院神經外科收治了一名 5 歲男孩,因「反復嘔吐、行走不穩(wěn) 2 周」就診。外院 CT 初診為「腦炎」,經 3.0T MRI 增強掃描發(fā)現(xiàn)小腦蚓部占位,結合病理確診為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WHO I 級)。這個案例揭示了兒童腦膠質瘤的診斷挑戰(zhàn) —— 癥狀與兒科常見疾病相似,首診誤診率高達 25%(《中國小兒神經外科雜志 2024》)。本文結合最新研究,從病理機制到康復管理展開深度解析,為臨床提供參考。?
兒童腦膠質瘤占小兒顱內腫瘤的 30-40%,以低級別星形細胞瘤(55%)和高級別膠質瘤(如 DIPG,20%)為主:?
低級別(WHO I-II 級):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小腦多見)、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與結節(jié)性硬化相關);?
高級別(WHO III-IV 級):彌漫性中線膠質瘤(DMG,如腦干 DIPG)、間變性星形細胞瘤(《Journal of Pediatric Oncology 2025》)。?
H3K27M 突變:腦干 DIPG 特征性突變(>85%),導致組蛋白修飾異常,對放療抵抗,中位生存期僅 9-11 個月(《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4);?
BRAF 融合: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常見(60%),提示對靶向藥物敏感,手術全切后 5 年生存率 > 90%(《Nature Reviews Cancer》2025)。?
頭痛嘔吐:清晨噴射性嘔吐(第四腦室腫瘤阻塞腦脊液通路),嬰兒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拒奶;?
頭圍增大:囟門未閉合患兒頭圍增速超過正常值 2 倍,透光試驗可見顱內占位陰影(《Pediatrics》2024)。?
腫瘤位置 | 典型癥狀? | 發(fā)生機制? |
?幕上(大腦半球)? | 偏癱、失語、癲癇? | 皮層運動區(qū)或語言區(qū)受侵犯? |
幕下(小腦 / 腦干)? | 步態(tài)不穩(wěn)、眼球震顫? | 小腦蚓部或前庭神經核受累? |
視路? | 視力下降、斜視? | 視神經或視交叉受壓? |
發(fā)育遲緩:腦干腫瘤導致吞咽困難,體重增長停滯;?
意識改變:高級別腫瘤快速生長引發(fā)嗜睡、昏迷,GCS 評分需動態(tài)監(jiān)測。?
T2/FLAIR 成像?
低級別腫瘤:邊界清晰的高信號,伴囊變(如毛細胞型的「囊結節(jié)」表現(xiàn));?
高級別腫瘤:彌漫性浸潤性高信號,腦干腫瘤可見橋腦膨大(「蜂腰征」)。?
增強掃描?
毛細胞型:結節(jié)狀強化(強化率 80%);DIPG:斑片狀強化,基底動脈常被腫瘤包繞(《Radiology》2025)。?
DTI 纖維束成像?
顯示錐體束、小腦上腳纖維破壞程度,F(xiàn)A 值下降 > 30% 提示手術風險增加。?
常規(guī)檢測:H3K27M、BRAF、IDH1/2 突變檢測,明確病理亞型;?
遺傳篩查:結節(jié)性硬化患者檢測 TSC1/TSC2 基因,家族性病例需評估 NF1 基因突變(《Genetics in Medicine》2024)。?
低級別腫瘤(WHO I-II 級)?
目標:力爭全切(小腦毛細胞型全切率達 90%),術中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保護顱神經;?
技術:神經內鏡輔助切除腦室腫瘤,減少腦組織牽拉損傷(《Journal of Neurosurgery: Pediatrics》2025)。?
高級別腫瘤(如 DIPG)?
策略:僅行活檢明確病理,避免切除性手術(致殘率 > 40%),以放化療為主(《Lancet Oncology》2024)。?
低級別腫瘤?
術后殘留或復發(fā)時啟動,質子治療可將腦干受量降低 25%,減少放射性腦損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ticle Therapy》2025)。?
高級別腫瘤?
調強放療(IMRT)聯(lián)合替莫唑胺,DMG 患者中位生存期從 9 個月延長至 11 個月(《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2 更新)。?
傳統(tǒng)化療?
嬰兒患者:卡鉑 + 依托泊苷方案,客觀緩解率 50%,延遲放療至 3 歲后;?
間變性腫瘤: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2 年無進展生存率提升至 45%(《Pediatric Blood & Cancer》2024)。?
分子靶向治療?
DCC-2036:針對 H3K27M 突變的 I 期試驗顯示疾病控制率 50%,部分患者腫瘤代謝活性下降(《Nature Medicine》2024);?
vemurafenib:BRAF V600E 突變型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客觀緩解率達 70%(《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5)。?
病理分級:低級別腫瘤 5 年生存率 70-90%,DIPG 僅 5-8%(《Cancer Epidemiology》2024);?
分子特征:H3K27M 野生型患者生存期較突變型延長 4 個月,BRAF 融合型預后最佳。?
腦積水:發(fā)生率 15%,需行腦室 - 腹腔分流術,術后每月超聲評估分流管通暢性;?
顱神經損傷:吞咽障礙者行吞咽造影,早期胃造瘺支持,康復訓練恢復率達 60%(《Physical Therapy》2024)。?
影像監(jiān)測:低級別腫瘤每 6-12 個月 MRI 增強,高級別腫瘤每 3 個月 1 次,關注腦脊液播散;?
發(fā)育評估:定期進行智能發(fā)育測試(如 Bayley 量表),放療后監(jiān)測甲狀腺功能(減退風險增加 30%)。?
低級別腫瘤的放療時機?
NCCN 指南主張術后殘留即放療,ESMO 指南建議觀察至進展,因兒童腦組織對輻射更敏感(《Lancet Neurology》2025)。?
DIPG 的新興療法選擇?
傳統(tǒng)放化療 vs 靶向藥物:EZH2 抑制劑、CDK4/6 抑制劑等在研藥物顯示潛力,部分國際中心開展「放療 + 靶向」聯(lián)合試驗。?
AI 輔助診斷?
深度學習模型分析 MRI 紋理,預測兒童膠質瘤分子分型準確率達 89%,輔助制定治療方案(《Radiology》2025);?
免疫治療?
靶向 GD2 抗原的 CAR-T 細胞治療 DIPG,I 期試驗顯示安全性可控,部分患者腦脊液腫瘤細胞減少(《Nature》2024)。?
主要表現(xiàn)為:?
顱內壓增高:頭痛、嘔吐、頭圍增大(嬰幼兒);?
神經功能缺損:肢體無力、步態(tài)不穩(wěn)、視力下降、癲癇發(fā)作;?
全身癥狀:發(fā)育遲緩、食欲減退、精神萎靡。出現(xiàn)持續(xù)性頭痛或嘔吐需及時排查 MRI。?
差異顯著:?
低級別腫瘤:5 年生存率 70-90%,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全切后可達 95%;?
高級別腫瘤(如 DIPG):中位生存期 9-11 個月,新型靶向治療可延長至 14 個月以上。?
取決于病理分級:?
低級別:全切后復發(fā)率 < 25%,次全切者復發(fā)率 50%,需終身隨訪;?
高級別:復發(fā)率 > 90%,需結合放化療和電場治療降低復發(fā)風險。?
DIPG 即彌漫性內生性橋腦膠質瘤,是高級別膠質瘤的一種,好發(fā)于腦干橋腦區(qū),呈浸潤性生長,H3K27M 突變率 > 85%,目前仍屬難治性腫瘤,中位生存期約 1 年,治療以放療為主,新型靶向藥物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兒童腦膠質瘤的診療需要神經外科、兒科、放療科的緊密協(xié)作,從頭痛嘔吐的早期識別到分子靶向藥物的精準應用,每一步都關乎患兒的生存質量。對于家長,關注孩子的行為變化(如步態(tài)異常、視力下降)是早期診斷的關鍵;對于醫(yī)學,H3K27M 抑制劑、CAR-T 細胞等技術的突破,正逐步改寫高級別腫瘤的預后格局。盡管 DIPG 等高級別腫瘤仍面臨嚴峻挑戰(zhàn),但低級別膠質瘤的高治愈率和新興療法的涌現(xiàn),讓兒童腦膠質瘤的治療充滿希望。早期篩查、規(guī)范治療、積極參與臨床試驗,是為孩子爭取最佳預后的核心策略。
更新時間:2020-11-24 11:40:21
更新時間:2020-02-21 16:51:01
更新時間:2020-09-11 16:15:12
更新時間:2021-12-10 14:27:00
更新時間:2020-08-12 14:21:06
更新時間:2021-11-19 11:27:07
更新時間:2020-05-07 16:10:53
更新時間:2020-08-10 13:57:34
更新時間:2020-02-21 17:49:54
更新時間:2020-12-25 15:18:18
更新時間:2022-05-12 13:00:51
更新時間:2022-05-11 17:15:38
更新時間:2022-03-16 17: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