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能治好嗎?不同腦膜瘤治療策略有何不同?2021歐洲神經腫瘤協(xié)會腦膜瘤治療指南
發(fā)布時間:2022-07-13 16:51:16 | 閱讀:次| 關鍵詞:腦膜瘤能治好嗎
- [案例]“真的有幸了解到巴教授!”疑難膠質瘤女孩成功示范手
- [案例]脊髓腫瘤手術中的癱瘓風險評估與較佳手術時機的選擇
- [案例]【治療指南】INC國際福洛里希、Schroeder教授參與歐洲前床
- [案例]丘腦海綿狀血管瘤可以手術嗎?INC巴教授丘腦海綿狀血管
- [案例]脊髓海綿狀血管瘤2次出血年輕女孩輪椅為伴,遠程咨詢巴
- [案例]下丘腦錯構瘤致性早熟、“癡笑性”癲癇,這種“黑科技
腦膜瘤是較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原發(fā)性癌癥,占全部腦腫瘤的30%以上,占良性顱內腫瘤的50%以上,大多數腦膜瘤是良性的,一旦腫瘤切除完成,患者通常被認為是手術治愈的。術后,患者享有長期生存,5年生存率超過80%,10年和15年生存率均超過70%。電離輻射與腦膜瘤發(fā)展的風險增加有關。這不僅在各種醫(yī)學適應癥的輻照后觀察到,而且在原子彈幸存者中也觀察到。相反,放射外科治療后繼發(fā)腫瘤(包括腦膜瘤)的風險被認為是低的,每100 000患者年有6.8例。2型神經纖維瘤病(NF2)是與腦膜瘤相關的較常見的遺傳疾病。NF2患者也更有可能發(fā)展為2級和3級或多發(fā)性腦膜瘤。對于腦膜瘤的治療,2021年歐洲神經腫瘤協(xié)會發(fā)布了腦膜瘤的治療指導指南,針對不同類型的腦膜瘤的治療進行了指導。
要點
1、對于偶發(fā)的、無癥狀的、可疑的腦膜瘤,觀察是一選擇。
2、對于生長中的或有癥狀的腫瘤,手術切除是優(yōu)選。
3、放射外科或分次放射療法可能是補充療法,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外科手術的替代方法。
4、分子診斷學發(fā)展迅速。強烈用于分子診斷和未來靶向治療的組織評估。
一、觀察
由于神經影像的廣泛應用,偶發(fā)腦膜瘤的數量增加了。普通人群中0.9%至1.0%的人在腦部MRI上出現偶發(fā)腦膜瘤。進行了一項為期5年的前瞻性研究,以確定偶發(fā)腦膜瘤腫瘤生長的危險因素。盡管48例(75%)腫瘤體積增加了15%或更多,但在5年的隨訪研究期間,64例偶發(fā)腦膜瘤患者中無一例出現腫瘤相關癥狀。然而,超過60%的腫瘤表現出自限性生長模式,這表明無癥狀腫瘤可以通過連續(xù)成像順利處理,直到持續(xù)的放射性或有癥狀的生長。對每個偶發(fā)腦膜瘤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的要求是有爭議的。相關研究對偶發(fā)無癥狀腦膜瘤患者進行個性化監(jiān)測。通過結合關于患者年齡、表現狀態(tài)、合并癥和MRI特征(腦膜瘤高信號、瘤周水腫、鄰近神經血管結構、大小)的數據,將患者分類為生長和進展的低、中或,并且可以制定個體化監(jiān)測策略,用于輔助腦膜瘤的診斷和預后。目前,一致建議對疑似腦膜瘤或世衛(wèi)組織1級腦膜瘤進行5年的年度MRI掃描。此后,間隔可以加倍(良好實踐點)。
二、外科手術
大多數有癥狀或正在擴大的腦膜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沒有比較腦膜瘤手術和其他療法的隨機試驗。手術作為單一療法的合適性證據來自機構病例系列,這些病例系列確定了切除范圍(EOR)是一個重要的預后因素。這通常仍然使用辛普森分類法進行分類。然而,在臨床試驗中,EOR通常被定義為全切除(即無殘留實體瘤)或次全切除。這義已被研究機構采用,如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EORTC)和放射治療腫瘤學小組(RTOG)。
腦膜瘤手術的基本原則是較大限度地順利切除,低發(fā)病率和保留神經功能。雖然目標是全切(全部涉及硬腦膜和骨),但EOR取決于腫瘤的位置、密度、大小、鄰近或涉及關鍵的神經血管結構。盡管EOR是可改變的復發(fā)風險因素,但努力達到全切除不應以犧牲神經或認知功能為代價。當無法進行全切除時,應進行有計劃的次全切除以保留神經功能。然后可以監(jiān)測殘留的腦膜瘤,或者用術后適形分割放療或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進行治療。
成功的手術實現了兩個目標——緩解神經癥狀和腫塊效應,并提供用于診斷的組織。手術前應與患者充分討論手術風險,包括特定部位的風險和更普遍的風險,如癲癇發(fā)作和腦積水。仔細的術前計劃,注意神經血管解剖,將較大限度地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發(fā)病率。需特別注意神經認知障礙,這可能存在于高比例的患者中??赡芡ㄟ^手術緩解。另一方面,術后神經認知障礙是一個的手術風險。
術中神經生理監(jiān)測,如面神經和腦干誘發(fā)電位,可能有助于減少神經功能缺損。已經對微創(chuàng)和內窺鏡技術的使用進行了評估。一般來說,這些方法在處理前顱底腫瘤中的優(yōu)勢不能被顯示出來,使得開顱手術成為切除這些腫瘤的合適選擇。
三、放射外科學
SRS已被確立為老年或重癥患者小腫瘤明確病例中手術的替代療法。SRS后直徑3 cm或更小的小型顱內腦膜瘤的局部控制與Simpson級切除相當。
兩個回顧性系列研究發(fā)現,SRS或低分割放療后腫瘤大小的縮小可評估5年和10年后的長期腫瘤控制。使用13 Gy以上的劑量,10年沒有復發(fā)生存率分別為93.4%和95.7%。
顱神經功能是顱底腦膜瘤治療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因此,使用次全手術和SRS的聯(lián)合治療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使用。對150例接受不同部位顱底腦膜瘤切除術和SRS的患者進行了基于注冊的分析,研究了顱神經的結果。19%的患者在SRS后顱神經功能得到好轉,10%的患者在SRS后10年出現惡化。惡化率隨時間增加,1年后為3.5%,3年后為5.5%,5年后為7%。
在高精度放射領域,分次放射外科的概念在過去幾年中已經發(fā)展,目的是保護具有大腫瘤體積的患者的腦神經功能。圖像引導的無框架技術實現了具有立體定向精度的多次手術。在幾項研究中,該原理已經用于顱底腦膜瘤,77是視周腫瘤。通常采用2-5次分割,每次分割劑量為4-10戈瑞,總劑量為18-25戈瑞。使用3個中心的匯總數據對分次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中值33次)和基于射波刀的低分割放射手術(中值5次)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在局部控制和毒性方面沒有差異,這使得短期低分割放射手術成為一種方便的選擇。
四:分次外部射束放射治療
分次外照射放療仍然是腦膜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不能順利接受手術的腦膜瘤患者,或在不完全手術切除后,過去3年發(fā)表的大型回顧性研究證實了目前的EANO指南,給出了關于使用分次放療的III級證據和建議B和C。在2004年至2014年接受手術切除和/或放療的一系列7811名世衛(wèi)組織2級和1936名世衛(wèi)組織3級腦膜瘤患者中,2級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OS)為75.9%,3級腦膜瘤患者為55.4%(P%3C.0001)。在2級腦膜瘤患者中,全切和術后分次放療是生存率提高的獨自評估因素。
五:藥物療法
藥物治療在腦膜瘤中的作用仍然不明確,也沒有的臨床對照試驗來提供合理的建議。盡管如此,腦膜瘤的全身挽救治療通常被認為是手術切除或放療不再可行的患者。
盡管指南中對腦膜瘤的治療提出了不同的方法,然后對于腦膜瘤,治療的首要標準依舊是手術全切腫瘤,切除率與腫瘤位置、生長特點、術者的技術經驗等息息相關,對于解剖位置比較復雜的腦膜瘤,例如此項研究中的大腦鐮和矢狀竇的腦膜瘤經常侵犯重要大血管甚至存在嚴重黏連,導致腫瘤不易全切或者容易傷及大血管,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這樣因為腫瘤侵及矢狀竇容易出血,切除這血管上的腫瘤難度高、風險大。因為它們會影響手術的可及性并確定是否可以完全切除,并確定患者正常的神經功能不受損傷。
而尋找國際神經外科專家的手術治療,為的就是對于高難度手術的高切除率、低風險、低副作用,而且腦膜瘤如果一開始手術能夠順利全切,那么復發(fā)的可能性就越低,無進展生存期(PFS)就越長,總體預后(Prognosis)和總生存期(OS)就越好,避免術后神經功能損傷、恢復不佳的經濟及社會心理負擔等,生活質量更大水平地得到保障。

- 所屬欄目:腦膜瘤
- 如想轉載“腦膜瘤能治好嗎?不同腦膜瘤治療策略有何不同?2021歐洲神經腫瘤協(xié)會腦膜瘤治療指南”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naomoliu/1923.html
- 更新時間:2022-07-18 14: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