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腺瘤的診斷需要做哪些檢查?
發(fā)布時間:2021-12-10 16:58:39 | 閱讀:次| 關鍵詞:
- [案例]壓迫垂體的侵襲性顱咽管瘤,國際神外大咖一次手術如何
- [案例]腦內血流搭上“直通車”該怎么辦?Lawton教授7步拿下胼胝
- [案例]這種腦瘤竟讓8歲男孩“穿越時空”,20天快速長高是福是
- [案例]腦中的迷宮:解密腦動靜脈畸形
- [案例]巴特朗菲教授遠程咨詢,帶來哪些啟發(fā)?
- [案例]良性垂體瘤導致失明,術后一年竟復發(fā)!該再次手術嗎?
垂體腺瘤的診斷需要做哪些檢查?
(1)臨床內分泌檢查:現(xiàn)代內分泌學的發(fā)展,可直接測定垂體和下丘腦多種內分泌激素,并可通過垂體功能試驗了解垂體及靶腺功能狀況。對于垂體腺瘤早期診斷、治療前后的變化、療效評價、隨診觀察和預后判斷均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垂體激素分泌呈脈沖式,受到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因此,應多次多地點取樣測定并應進行有關垂體功能檢查。
(2)影像學檢查:隨著現(xiàn)代放射學的發(fā)展,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廣泛應用,對垂體腺瘤早期診斷有很大幫助。
垂體影像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隨著年齡增大,垂體大小、形態(tài)都將經歷變化,認識這種正常變異對于正確診斷至關重要。在新生兒期,腺體呈典型向上突起,并且在TIWI像上,其信號強度較腦干信號高。上述過程大約持續(xù)2個月,在這之后,嬰兒垂體形態(tài)類似于兒童,垂體上緣較平,并且與腦橋呈等信號。垂體這種信號和形態(tài)上的變化是與垂體內分泌功能相關的。在兒童時期,垂體腺在全部方向上開始生長,上緣通常呈扁平形或者輕微上突,矢狀位高度為2~6mm,此時在性別上沒有區(qū)分,同時垂體柄也開始生長,但通常小于同期基底動脈直徑。在青春期,垂體腺在大小和形態(tài)上都將發(fā)生較大變化,并且是一生之中體大時期。在女孩其高度可達10mm,而男孩也可達7~8mm。在青春期女孩,垂體通常突到鞍膈上緣,且上緣突起,因此在矢狀位或冠狀位上呈球形。生理性垂體肥大也見于孕期,垂體可增加重量30%~全切,在MRI圖像上,在孕期垂體高度呈線性增長,在孕9月時,垂體高度可達10mm,并且上緣明顯向上突起,腺體信號強度增加,類似于青春期時垂體影像。孕期垂體柄也增大,但是其橫切面直徑不超過4mm。在產后初期,垂體增大達到較大水平。在產后1周時垂體的高度可達12mm。1周以后不論孕婦是否用乳汁喂養(yǎng)嬰兒,垂體將迅速回到正常大小和形態(tài)。從青少年到中年,無論男性或女性,垂體形態(tài)和大小是穩(wěn)定的。50歲以后,由于內分泌活動減退,垂體將逐漸退化萎縮。
鞍區(qū)CT掃描
采用高分辨率薄層(03~05mm)做蝶鞍區(qū)冠狀位、矢狀位重建及軸位掃描。垂體微腺瘤CT表現(xiàn):直接征象為鞍內腺垂體大于3mm的偏心性低密度區(qū),少數(shù)腫瘤為等或略高密度,間接征象有垂體窩增大,垂體高度鞍膈飽滿或膨隆、不對稱、垂體柄偏移或者鞍底。骨質變薄、侵蝕、傾斜或下陷等。少數(shù)腫瘤內有低或高密度區(qū)為腫瘤囊性變或者腫瘤卒中所致。
MRI檢查
MRI能區(qū)別微小組織差異,對垂體及腫瘤成像好。一般認為微腺瘤診斷標準為:垂體內有異常信號影:垂體柄向對側移位超過3mm,垂體較大高徑超過10mm,垂體上緣向上突出及鞍底向下膨隆等,80%~90%的微腺瘤在T1像上相對垂體為低信號,在T2像上為高信號。大垂體腺瘤診斷主要依據(jù)鞍內異常信號影,及垂體窩擴大等直接和間接影像特征。一般認為在T2像上為等信號者,腫瘤間質纖維成分多,故腫瘤質地硬韌,難以經鼻蝶手術切除。MR1可清晰顯示海綿竇,因此術前判斷腫瘤是否侵犯海綿竇對于手術及判斷病人預后有重要的意義。
Knosp等根據(jù)鞍底中部冠狀面上腫瘤與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和海綿竇段二者之間連線的位置關系,推斷腫瘤是否侵犯海綿竇。根據(jù)二者之間的位置關系分為5級:0級:海綿竇正常,腫瘤的邊緣未達到頸內動脈二者內側壁的連線;1級:腫瘤的邊界達到頸內動脈二者管經中線的連線;2級:腫瘤向外側擴展的程度超過頸內動脈二者管腔中點的連線,但是尚未達到二者外側壁的連線。3級:腫瘤擴展超過頸內動脈二者外側壁的連線,海綿竇的內側腔、上或下腔被腫瘤占據(jù);4級:海綿竇內的頸內動脈完全被腫瘤包裹,海綿竇的任何腔都不強化。

- 所屬欄目:腦垂體瘤
- 如想轉載“垂體腺瘤的診斷需要做哪些檢查?”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naochuitiliu/1374.html
- 更新時間:2021-12-10 16: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