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手術后神經功能會損傷嗎?
發(fā)布時間:2023-02-23 18:31:15 | 閱讀:次| 關鍵詞:脊髓手術后神經功能會損傷嗎?
- [案例]這種腦瘤竟讓8歲男孩“穿越時空”,20天快速長高是福是
- [案例]腦中的迷宮:解密腦動靜脈畸形
- [案例]腦內血流搭上“直通車”該怎么辦?Lawton教授7步拿下胼胝
- [案例]巴特朗菲教授遠程咨詢,帶來哪些啟發(fā)?
- [案例]壓迫垂體的侵襲性顱咽管瘤,國際神外大咖一次手術如何
- [案例]良性垂體瘤導致失明,術后一年竟復發(fā)!該再次手術嗎?
為什么手術后神經功能會變差?關于潛在的機制可以提出幾個論點。手術對脊髓實質本身的損傷可能是主要原因,不管這種影響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經由動脈或靜脈循環(huán)的血管損傷可能是另一個原因。大多數采用后正中溝入路切除腫瘤的患者在術后早期表現出感覺功能障礙,并伴有后柱功能障礙。典型表現為辨別性觸覺和本體感覺異常。患者也可能在手術后早期出現步態(tài)困難。這種主觀和客觀的損傷可以恢復,但可能成為長期性的。神經病理性疼痛綜合征即使在手術后很久也是另一個問題,并且在伴有脊髓空洞癥或位于頸髓的損傷的手術后似乎很常見。神經恢復可能緩慢,需要幾個月到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術后功能恢復可能與術前神經狀態(tài)密切相關。
Hoshimaru等人提出,胸段脊髓可能易受手術操作的影響,術中發(fā)現蛛網膜疤痕或脊髓萎縮是手術發(fā)病率的不祥之兆。Hida等人提出利用分階段手術來提高外科醫(yī)生切除脊髓髓內腫瘤的能力。我們回顧性分析了2003年至2014年在我院手術治療的24例脊髓髓內良性室管膜瘤,并在術后隨訪至少6個月。在顯微鏡下,全部病例均獲得了腫瘤的大體全切除,且無一例接受術后局部放療。雖然手術后需要更長時間的隨訪,但在目前的分析中,沒有一例病例在術后隨訪期間出現復發(fā)。功能分析表明,根據改良的McCormick功能模式,平均評分術前為1.8±0.70(平均標準偏差),術后早期明顯惡化至2.6±1.05(術后1個月的3C),較終在術后晚期恢復至1.7±0.80(術后6個月的3E)。雖然總體分析可能表明神經功能或日常生活活動的恢復可以接受或令人滿意,但手術后功能惡化的風險應予以認真考慮。脊髓髓內室管膜瘤無癥狀患者的手術指征仍不清楚。毫無疑問,手術后的功能退化,包括甚至在手術后很長時間內感覺遲鈍或疼痛形式的感覺損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僅通過外科技術或知識,而且通過術中神經生理監(jiān)測、血管影像指導和術后支持性護理(包括康復),可以實現腫瘤控制和功能保留之間的更好平衡。
總結
在過去幾年里,對于脊髓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有了許多重要的認識,這有助于醫(yī)生制定適當的手術方案。例如,脊髓腫瘤所伴發(fā)的囊腫在形態(tài)上類似于囊性腦星形細胞瘤的囊腫,伴發(fā)此囊腫常提示脊髓腫瘤可能是先天性的,且生物學行為具有類似的靜止性。囊液通常向脊髓上下兩端擴充,并產生典型的脊髓空洞癥癥狀。對于這類病例,腫瘤發(fā)生退變甚至小到易被忽略的情況并非少見。同樣,累及頸延交界至圓錐的全脊髓腫瘤,患者的神經功能障礙通常進展緩慢,提示腫瘤生長具有靜止性,一般患者預后良好。除非細胞或分子水平治療腫瘤的時代到來,目前對于脊髓腫瘤患者采取的手術治療仍為較佳選擇。
INC脊髓腫瘤手術教授
德國Helmut Bertalanffy教授
擅長領域:擅長顱底、腦干病變、功能區(qū)、大腦小腦、脊髓等復雜位置的腫瘤性、血管性疾病的手術治療,擅長顱底、腦干等復雜區(qū)域病變的腫瘤切除術、神經吻合術等,腦干病變成功手術病例近千臺,以高超的手術技術不損傷神經功能且全切病變。
德國Joachim K.Krauss教授
擅長領域:專注功能神經外科30多年,也擅長復雜的脊柱神經外科手術、功能性神經外科手術(帕金森病、癲癇)和顱底手術上,提出了脊柱治療上的新治療概念,是神經外科領域的全能型專家。

- 所屬欄目:脊髓腫瘤
- 如想轉載“脊髓手術后神經功能會損傷嗎?”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jisuizhongliu/2957.html
- 更新時間:2023-02-23 18:28:45
- 上一篇:脊髓星形細胞瘤是良性的嗎?如何治療?
- 下一篇:脊髓髓內手術究竟有多難?該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