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上顱咽管瘤之開顱和內鏡經鼻手術切除后的生活質量和嗅覺功能對比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09:28:17 | 閱讀:次| 關鍵詞:
- [案例]從偏癱、面癱恐懼中走出——香港腦干海綿狀血管瘤患者
- [案例]INC國際顱底大咖福教授聯合EANS綜述:嗅溝腦膜瘤手術開顱
- [案例]【國際兒童腦瘤大咖Rutka】盤點兒童顱底各大病變系列四:
- [案例]兒童腦內潛藏的這個“怪獸”,“臥薪嘗膽”只為致命一
- [案例]較大腦干海綿狀血管瘤全切術后兩年沒有復發(fā),“運動達
- [案例]12年腦干腫瘤終得國際腦瘤專家手術切除
神經內鏡經鼻手術切除鞍上顱咽管瘤已稱為傳統(tǒng)開顱手術的替代方法,但目前文獻中還缺乏有關生活質量和嗅覺功能的數據。
INC國際神經外科顧問團成員教授、國際神經內鏡聯合會候任主席Henry W.S. Schroeder教授在其2021年發(fā)表在《Neurosurgical Review》上的《Quality of life and olfactory function after suprasellar craniopharyngioma surgery——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comparing transcranial an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s》的論文中,教授所在的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Greifswald University)神經外科專家組通過對該醫(yī)學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全部鞍上顱咽管瘤患者調研,總結了不同手術方式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和嗅覺功能的差別。
在對這些患者的較后一次隨訪中,嗅覺功能和生活質量(ASBQ,SNOT-22)以及視覺和垂體功能被評估。分別有13例和17例分別通過經顱(T)和內鏡經鼻(E)入路進行了手術。兩種手術方式在ASBQ、SNOT-22和嗅覺功能方面存在差異,腦脊液漏發(fā)生在經顱手術中占比15%,在經鼻內鏡手術中占比29%(p = 0.43)。經鼻內鏡手術組患者的視覺效果更好,在視野中比較明顯。
術后新發(fā)的垂體前葉和垂體后葉缺乏癥,經鼻內鏡手術組(E)較低。術后一般生活質量、鼻竇功能和嗅覺功能在兩種手術方式后相當。經鼻內鏡手術組(E)相對比而言,擁有較好的視覺效果、較低的尿崩癥發(fā)生率和肥胖發(fā)生率,但發(fā)生腦脊液漏和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顱咽管瘤治療一直是現代神經外科一直面臨的挑戰(zhàn)(摘自Harvey Cushing),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控制腫瘤和出色的功能預后,包括視覺、垂體和下丘腦功能,也有利于神經心理的預后和質量生活。腫瘤的生長及其各自的(非)外科手術治療可能導致災難性的神經功能損失。
1、經顱入路:翼點入路和額外側入路是經顱手術治療鞍上顱咽管瘤的優(yōu)選,全部手術均由作者Henry W.S. Schroeder教授完成。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將患者放置仰臥三角固定,頭部伸展,旋轉到對側,以顴骨為較高點。 皮膚切口通常位于發(fā)際線的后面。開顱手術后的關鍵步驟是通過打開側裂池來釋放腦脊液。需要重視的是,腫瘤關系到視交叉和下丘腦,通過視神經、視椎或后頸骨窗等切除(the interoptic, optocarotid, or retrocarotid window)。如果腫瘤有腦室內擴展,則可以增加終板入路。使用內窺鏡協(xié)助可以好轉手術視野,從而避免或減少對視神經及視交叉的操作。
案例1:7歲男孩出現垂體功能減退的跡象,如體重減輕、生長停滯、身體狀況不佳和疲勞。四個星期前,他一直抱怨頭痛和嘔吐,評估表明是泛垂體病。a–c圖MR成像顯示囊性病變對比增強,高度懷疑顱咽管瘤。d圖中,腫瘤(T)為通過右側額外側入路在近視窗內進入,露出右視神經(ON)。e圖中,腫瘤包膜是用刀切開。f圖顯示鈣化的腫瘤部分已被腫瘤切除。g圖中,使用帶有兩個鑷子的雙向牽拉術解剖腫瘤。h圖中,腫瘤(T)用顯微鏡無法觀察到的30°內窺鏡視圖。i圖中,較終檢查顯示腫瘤全切除和視神經完整保留(ON)。J、k、l圖顯示,腫瘤得到全切,術后2年沒有復發(fā)。目前孩子在接受完全荷爾蒙替代療法。
2、經鼻內鏡入路:經鼻內鏡手術切除鞍上顱咽管瘤也均由Henry W.S. Schroeder教授完成。在13例患者中,耳鼻喉科醫(yī)生為外科醫(yī)生進行了輔助。全身麻醉后,患者仰臥(30°)固定,經鼻入路的關鍵步驟是下鼻甲和中鼻甲的雙側偏側化,鼻中隔皮瓣和鼻后部切除隔片并產生反向皮瓣。59%的患者切除了中鼻甲,因為鼻腔狹窄。蝶骨期始于切除蝶骨臺,然后使用后篩竇切除術充分暴露蝶骨內的結節(jié)和平面的結核。蝶骨粘膜被去除,骨隔被磨除。此后,通過在鞍底上部鉆孔,使用經結核的經顱方法到達蝶鞍區(qū)、蝶鞍結核和鄰近的平面。
頸部頸動脈和近側視神經管通常沒有東西覆蓋。上部的海綿竇凝固后,進行V形硬膜切開術。隔膜切開蝶鞍以觀察垂體柄。蛛網膜被打開,上垂體的分支確定了動脈。腫瘤被減瘤并從相鄰的神經血管結構切開。當患者出現泛垂體功能減退時,將其浸入垂體柄中。當垂體
功能足夠,垂體柄未割傷。顱底用脂肪、纖維蛋白膠和鼻中隔皮瓣封閉。當三腦室被打開時,需放置腰椎引流管5天。
案例2:84歲女士出現視覺問題。檢查發(fā)現雙側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內分泌評估顯示垂體功能完整。a–c 圖中,MR成像顯示鞍上部分實性,部分囊性對比增強病變,高度可疑的顱咽管瘤。d圖中,結核透皮方法已執(zhí)行。視神經的隆起(ON)可以看到總頸動脈(C)和鞍狀硬腦膜(S)。 e圖表示切除之后腫瘤隆起,腫瘤上表面暴露在30°內窺鏡下觀察。右前A2節(jié)段可見腦動脈和右視神經(ON)。 f圖中,從視交叉切開腫瘤,使用兩根鑷子雙向牽拉(視神經ON)、A1和前腦動脈的A2段(A1,A2)。g圖表示背側腫瘤表面,垂體柄浸潤(ST,在虛線)被可視化。動眼動(O),后腦P1段可見動脈(P)和后交通動脈(箭頭)。 h圖表示腫瘤切除后,左視神經內出現嚴重的切槽(箭頭)由腫瘤對神經的壓力和A1區(qū)段引起的可以看到大腦前動脈(A1和A2)。i圖中,較終檢查顯示垂體后葉浸潤(ST)后部的腫瘤殘留(T)通訊動脈(箭頭),頸上頸動脈(C),和動眼神經(O)。在3個月后獲得j–l MR成像,顯示術后垂體柄處有腫瘤殘留。磁共振成像分期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后22個月獲得45 Gy顯示腫瘤明顯縮小。病人在做氫化可的松和甲狀腺素的替代治療效果良好。
長期生活質量和嗅覺功能
除了常規(guī)的結果參數,如切除范圍、術后神經功能缺損和總體生存率外,神經外科手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受到關注。生活質量描述了患者對幸福感的看法,并由患者自己報告。盡管已知顱咽管瘤患者手術后生活質量受損,迄今為止,對生活質量進行了比較研究,比較了經顱和鼻內方法治療鞍上顱咽管瘤,我們已經看到,經鼻內鏡切除顱咽管瘤患者的長期隨訪發(fā)現,患者在ASBQ中有更好的結果的趨勢。
影響長期生活質量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通過治療,顱咽管瘤患者后期可能出現過度肥胖與累及下丘腦的損傷。結果表明,接受經鼻內鏡切除手術治療顱咽管瘤的肥胖率降低了,這一點還可以通過較近的研究得到證實。
參考文獻:Henry W.S. Schroeder. Quality of life and olfactory function after suprasellar craniopharyngioma surgery—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comparing transcranial an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s

- 所屬欄目:顱咽管瘤
- 如想轉載“鞍上顱咽管瘤之開顱和內鏡經鼻手術切除后的生活質量和嗅覺功能對比”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luyanguanliu/834.html
- 更新時間:2021-11-24 17: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