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7年的松果體區(qū)海綿狀血管瘤終于治愈
發(fā)布時間:2022-02-18 14:23:38 | 閱讀:次| 關鍵詞:松果體區(qū)海綿狀血管瘤
- [案例]這種腦瘤竟讓8歲男孩“穿越時空”,20天快速長高是福是
- [案例]腦內血流搭上“直通車”該怎么辦?Lawton教授7步拿下胼胝
- [案例]壓迫垂體的侵襲性顱咽管瘤,國際神外大咖一次手術如何
- [案例]良性垂體瘤導致失明,術后一年竟復發(fā)!該再次手術嗎?
- [案例]腦中的迷宮:解密腦動靜脈畸形
- [案例]巴特朗菲教授遠程咨詢,帶來哪些啟發(fā)?
困擾7年的松果體區(qū)海綿狀血管瘤終于治愈。顯微外科手術切除是腦海綿狀血管瘤的治療選擇,其目的是完全切除病變,而不會對周圍神經組織造成損害。一方面,成功的外科手術不僅消除了任何進一步的出血風險,而且根據病變的位置,達到80%的患者癲癇發(fā)作的控制。然而,它也是較危險的治療方法,有可能導致嚴重和長期性的神經功能缺陷,甚至死亡。對于松果體區(qū)海綿狀血管瘤,手術指征取決于癥狀的存在、嚴重程度和發(fā)展;估計進一步出血的風險;既往出血性發(fā)作次數;存在閉塞性腦積水;甚至根據病人自己的喜好。
Muzumdar等人認為,對松果體腦海綿狀血管瘤手術治療的一開始描述出現在1961年的文獻中;病灶僅部分切除,患者因反復蛛網膜下腔出血而死亡。之后,只有少數的手術病例被報道。小腦上幕下(SCIT)入路被廣泛應用于松果體區(qū)手術,是一種順利、快速、易于應用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顯示解剖部位。這也是一個幾乎無創(chuàng)傷的途徑,較大限度地減少腦回縮和操作,從而降低神經血管損傷的風險。該手術以坐姿或半坐姿進行,患者頭部置于三釘頭支架中,前傾30°,背部微微后凸成角度。這使得天幕處于水平位置,便于定位。皮膚切口在正中線(有時是旁正中線),從小齒輪上方向下至C2椎棘突。使用單較凝固器有助于分離枕下肌肉,以允許適當的骨暴露。開顱術是在使用可彎曲的剝離器小心地將硬腦膜從骨中剝離后進行的,同時避免對橫竇的損傷。理想的開口應該暴露硬腦膜至橫竇以下約3cm和上方約1cm。
硬腦膜在橫竇下方從外側向內側打開,如果枕骨竇存在,則結扎并與小腦鐮一起橫斷。然后將硬腦膜縫合于開顱術上緣的鉆孔上,使橫竇和小腦幕在程度上升高。麻醉師進行雙側頸靜脈壓迫可以幫助識別橫竇的小病變,并構成避免空氣栓塞的重要手段。通過利用坐姿和從四疊系池中抽出足夠數量的腦脊液(CSF),小腦將僅通過重力向下移動,允許無牽開器進入松果體區(qū)。根據局部靜脈模式(小腦上橋靜脈),可以采用左側或右側椎旁入路。一旦背側中腦區(qū)域暴露,松果體區(qū)域CM需被識別,病變切除可以緊隨其后。
松果體區(qū)海綿狀血管瘤案例報告
37歲女性自7年來一直患有位于松果體區(qū)的海綿狀血管瘤,但該病灶至今仍未得到治療。與其他類似情況一樣,在過去幾年中觀察到大小逐漸增加。此外,患者逐漸出現左側身體感覺障礙,包括面部、平衡失調和輕微構音障礙。術前T2w磁共振成像(MRI)軸向(a)和矢狀平面(b)顯示典型的海綿狀血管瘤,直徑15 mm,位于中腦上部和丘腦右側丘腦。
手術體位:患者在半坐位接受手術,上半身和頭部前屈,雙腿抬高至心臟水平(c)。
皮膚切口:在皮膚上標記中線枕骨/枕下皮膚切口(d)。
術中情況:在術中照片(g)上可以看到手術區(qū)域。通過小腦上幕下入路暴露病變。左側丘腦旁入路為病變提供了合適的斜視軌跡。盡管小腦下降,但蚓部橋接靜脈在硬膜內階段結束前保持完整。在切除腔內沒有可見海綿狀畸形的殘留部分(箭頭)。
手術切除率:軸向(e)和矢狀T2w MRI(f)記錄了海綿狀血管瘤的完全切除。
術后情況:術后無額外神經功能缺損,10天后出院,臨床狀況良好(h)
主刀醫(yī)生介紹:
作為神經外科領域較為擅長腦干、丘腦、基底節(jié)區(qū)、胼胝體、脊髓、松果體等復雜位置腫瘤手術切除的專家,INC德國巴特朗菲教授以其高超的手術技術和30多年的臨床經驗而備受患者推崇。針對松果體腫瘤,他在其《Avoidance of postoperative acute cerebellar swelling after pineal tumor surgery》論文中總結了他順利全切松果體腫瘤并很好地避免術后小腦腫脹的經驗。
在巴特朗菲教授的大多數松果體腫瘤病例中,他多選擇小腦上幕下入路(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 approach),該方法是通往松果體區(qū)域較常見的入路。為了避免小腦蚓部向下的過度收縮,他在一側或兩側使用了小腦旁側手術通路。在Galenic靜脈引流組周圍切開厚的蛛網膜后,小腦逐漸下降,從而使Galenic和支流的靜脈廣泛暴露。在一些松果體腫瘤中,還使用了小腦上幕下和枕下經幕入路的組合方法,通過兩種不同的軌跡到達腫瘤。有時,他選擇了經四腦室的幕下入路和經髓帆的聯(lián)合入路,但僅限于病變尾部延伸的腫瘤。
巴特朗菲教授所在的INC國際神經外科顧問團是由國際各發(fā)達國家神經外科宗師聯(lián)合組成的教授集團,其成員教授均在各自領域對國際神經外科做出過較大貢獻,其手術經驗和技術能力均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國內腦干、丘腦、胼胝體、脊髓、松果體區(qū)等復雜位置的腦腫瘤及腦血管病變患者,若想尋求國際上更高質量、更大范圍的順利手術切除方案,可選擇遠程咨詢INC國際教授。

- 所屬欄目:顱內海綿狀血管瘤
- 如想轉載“困擾7年的松果體區(qū)海綿狀血管瘤終于治愈”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huanzhegushi/xueguanliu/1527.html
- 更新時間:2022-07-20 13: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