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G引導的射頻熱凝術治療癲癇怎么樣?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11:43:28 | 閱讀:次| 關鍵詞:
- [案例]壓迫垂體的侵襲性顱咽管瘤,國際神外大咖一次手術如何
- [案例]良性垂體瘤導致失明,術后一年竟復發(fā)!該再次手術嗎?
- [案例]腦中的迷宮:解密腦動靜脈畸形
- [案例]腦內血流搭上“直通車”該怎么辦?Lawton教授7步拿下胼胝
- [案例]這種腦瘤竟讓8歲男孩“穿越時空”,20天快速長高是福是
- [案例]巴特朗菲教授遠程咨詢,帶來哪些啟發(fā)?
立體腦電圖引導的射頻熱凝術(SEEG引導的射頻熱凝術),也稱為熱SEEG術,包括使用植入的SEEG電較來識別癲癇發(fā)作起始區(qū)的位置和對識別的區(qū)域進行多重立體定向毀損。當切除手術不可行時,例如當黃疸發(fā)作區(qū)域的大小有限或當該區(qū)域位于高度功能性區(qū)域時,SEEG引導的射頻熱凝術被建議作為選擇人群的替代方案。摩爾指出了SEEG制導射頻技術的以下優(yōu)勢:
1、與傳統(tǒng)的立體定向手術相比,沒有額外的出血風險。
2、它允許精確地定位癲癇發(fā)作起始區(qū),該區(qū)域先前由顱內記錄描繪,
3、可以進行多個損傷,而不是常規(guī)立體定向損傷手術中通常進行的單個或兩個損傷
4、通過在SEEG電較上的直接電刺激,在做出任何損傷之前進行功能標測,從而允許詳細評估可能的不利影響。
在一項回顧性研究中,比較了顳葉癲癇的SEEG引導射頻治療組(21例)和全經顱多普勒治療組(49例)的結果,摩爾和他的同事(2018年)報告了SEEG引導射頻治療組明顯更差的結果。在12個月時,SEEG引導的射頻治療組中沒有一個是無癲癇發(fā)作的,而ATL組中有75.5%是無癲癇發(fā)作的。在SEEG引導的射頻治療組的21名受試者中,19名受試者隨后接受了全地形圖檢查,1名受試者正在等待接受全地形圖檢查,較后一名受試者在被歸類為應答者之前2個月內沒有癲癇發(fā)作(癲癇發(fā)作頻率至少減少50%)。
Bourdillon和他的同事(2017年)評估了162名接受SEEG引導射頻治療難治性局灶性癲癇患者的結果。主要結果被確定為在SEEG引導射頻治療后2個月和1年的癲癇發(fā)作頻率。此外,二個結果是應答率,即與手術前3個月相比,癲癇發(fā)作頻率下降至少50%的個體。2個月時,25%(n=41)的個體無癲癇發(fā)作,67%(n=108)的個體被認為是有反應者。12個月時,7%(n=11)的個體無癲癇發(fā)作,48%(n=78)的個體被認為是有反應者。共有50名受試者在手術后一年內接受了二次手術,其中2名受試者接受了二次SEEG引導射頻治療。雖然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表明,與傳統(tǒng)手術和其他姑息性治療相比,SEEG引導射頻熱凝治療具有良好的風險-收益比,但這些發(fā)現(xiàn)的意義受限于這項研究的前瞻性,以及這項單中心研究進行了10年,并包括在此期間的實踐修改。
射頻消融已被研究為一種無需開顱就能消除致癇灶的方法。雖然早期結果令人失望,但后來的研究報告顯示,結果比早期數據有所好轉。然而,這些后來的研究規(guī)模小,質量低。與目前的標準治療方法相比,需要進行更多的長期隨訪研究,以解決療效、順利性和療效持久性方面的問題。
SEEG引導的射頻熱凝術治療顳葉癲癇的效果不如前顳葉切除術
法國里昂公民醫(yī)院神經外科的Alexis Moles等比較SEEG-guided RF-TC與ATL治療顳葉癲癇的療效,結果發(fā)表在2018年6月《Journal of Neurology》在線。該研究納入70例均經SEEG確診的耐藥性顳葉癲癇患者。根據治療方案分為SEEG-guided RF-TC組21例與ATL組49例。研究的主要結果是術后12個月時癲癇完全控制,次要結果是術后12個月時癲癇合適控制,即發(fā)作頻率減少50%以上。SEEG-guided RF-TC治療后仍有癲癇發(fā)作患者改為ATL治療。
術后12個月時,在SEEG-guided RF-TC組的21例患者中,10例(47.6%)患者癲癇得到合適控制,但是無癲癇完全控制者;ATL組中,37例(75.5%)患者癲癇完全控制(p<0.0001)。SEEG-guided RF-TC組患者,由于在隨訪12月時癲癇均未完全控制,因此,19例進一步行前顳葉切除術;其中14例(73.7%)再無癲癇發(fā)作。SEEG-guided RF-TC組患者未見明顯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而在ATL組患者中,4例(5.8%)出現(xiàn)短暫的術后并發(fā)癥,包括1例硬膜下出血,1例腦積水,2例術后腦膜炎,但是均未出現(xiàn)神經功能障礙。
作者認為,SEEG-guided RF-TC治療顳葉癲癇的療效不如前顳葉切除術。由于SEEG-guided RF-TC術后未發(fā)現(xiàn)患者發(fā)生記憶障礙,因此對癲癇灶位于優(yōu)勢側顳葉內側的患者,在無法選擇海馬切除術時,可考慮行SEEG-guided RF-TC術。
INC國際神經外科顧問團中,國際盛名的小兒神經外科專家、當今國際神外雜志《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主編加拿大James T.Rutka教授對于各類癲癇病灶切除手術具有很豐富的經驗,其使用的技術包括國際前沿的、時下新興的微創(chuàng)手術——激光間質熱療(簡稱Litt),也包括目前國際上使用較為成熟的腦深部刺激術(DBS)等。具體選擇何種手術方案,需要依據患者的病情和實際情況而定。
據悉,James T.Rutka教授在癲癇手術切除方面運用腦磁圖(MEG)引導探索之外,對深部腦刺激治療兒童抗藥性癲癇也具有系統(tǒng)性的研究。與此同時,教授在多倫多兒童醫(yī)院的實驗室中對兒童癲癇進行更為深度的探索,并有了的成效,可以說是癲癇切除領域的國際佼佼者。

- 所屬欄目:癲癇
- 如想轉載“SEEG引導的射頻熱凝術治療癲癇怎么樣?”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dianxian/342.html
- 更新時間:2021-11-24 11:52:17